三藩之乱是指哪三藩

来源:靓丽范 1.63W

清朝三藩之乱指三藩指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

三藩之乱是指哪三藩1

“有一种堕落是不可原谅的,是没有悔棋的可能的,这就是站在民族的对立面!”历史告诉我们,背叛民族的败类从来都不会有好下场。

他们可以得到一时的荣华富贵,却一辈子难以得到内心的自我救赎,他们的结局只有一个,那就是被钉在民族的耻辱墙上。

满清最终能够定鼎中原,有四个贪生怕死的败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他们充当清军的急先锋,屠杀百姓,攻城略地,将南明政权赶尽杀绝,为了让这四个“奴才”更加卖力为清朝效力,清朝不但给予他们无尽的荣华富贵,而且在摄政王多尔衮的主导下,封这四人为异姓王。

然而,满人从汉文化中学会了“非我族类,其心必诛”。再加上这几个汉人藩王在自己的封地里,胡作非为,肆意扩军。

最最重要的是,后来登基的康熙皇帝并不是他的老爸顺治,更不是多尔衮,他是绝对不会容许自己的帝国,有着自己掌控不了的不稳定因素,他想要的是超越祖先,成为一个如唐宗宋祖一般的千古一帝。

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三藩之乱”爆发了,但问题来了,清军攻入中原时,可是封了四位藩王,为何后来不是“四藩之乱”,哪位藩王没有参与?他又是为什么没有参与?

清朝汉人四藩王

熟读明末清初的正史,我们就可以了解,在清朝初步统一全国后,一共封了四位汉人异姓王,分别是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仲明和最“低调”的定南王孔有德。

前三位仁兄,相信经过《康熙王朝》的一遍遍复习,很多人都是非常熟悉的,尤其是三藩之乱实力最强,出镜率最高的吴三桂。

之所以是“三藩之乱”,而不是“四藩之乱”,真相是因为孔有德没法参与进来,因为吴三桂在发动三藩之乱的时候,已经是公元1673年,这一年,孔有德已经整整死去了近12年。

三藩之乱是指哪三藩
  

孔有德的履历表

孔有德,早年是皮岛总指挥毛文龙的爱将,也是他的养子,因为孔有德英勇善战,武力值很高,再加上打仗总是身先士卒,所以,毛文龙很是喜欢他。在皮岛,孔有德就和后来的靖南王耿仲明关系非常铁,后来,两人也是一起投奔的清朝。

毛文龙被袁崇焕处死应该算是孔有德最终降清的导火索,作为毛文龙的嫡系,孔有德当然惧怕自己被清洗掉,应该来说,这个时候,孔有德已经有了别样的想法。

公元1631年,孔有德和耿仲明一起发动了历史上著名的“吴桥兵变”。也就是从这一刻开始,他们已经走上了和明朝决裂的道路。

事实上,从这一刻,两人的结局只有两种可能,第一是战死,第二就是投降清朝,很遗憾,他们选择了后者。

公元1633年,孔有德带着众多军队,一支庞大的水师,一大批清朝急缺的火炮,一批清朝奇缺的工匠投降了清朝,这些“投名状”也为孔有德换来了清朝的厚待,并成为清朝炮兵部队总指挥,他也绝对算是一位汉人实权派武将。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孔有德指挥所属的炮兵部队为清朝拿下朝鲜立下赫赫战功,对明战争,孔有德同样沾满了同胞的鲜血。

孔有德兵败自杀

公元1644年,明朝灭亡,在吴三桂的里应外合下,清军铁骑疯狂涌入饱经战乱的中原大地。而在接下来的清朝消灭李自成,以及疯狂屠杀江南民众的战争中,孔有德越陷越深!

公元1648年,孔有德得到定南王的头衔,孔有德的2万广西军战略目的很明确,那就是消灭弱小的南明政权。只可惜,这一次孔有德碰到了南明第一名将李定国,公元1652年,李定国率军攻破桂林,孔有德兵败自杀。

三藩之乱

发生在公元1673年-1681年的三藩之乱之所以孔有德没有参加,当然是因为包括他在内的'整个孔家都在桂林战役中死掉了。

试想一下,如果孔有德没有在当年李定国发动的桂林战役中兵败自杀,而是活到了1673年,那么孔有德会不会加入其中呢?

根据不少历史学者的分析,这种可能性还是很大的。唇亡齿寒的道理,孔有德还是明白的,而且,孔有德等四个汉人藩王是有共同利益的,甚至可以说他们是一条绳子上的蚂蚱。

从孔有德的人生履历表来看,他当然是一个有野心的人,他应该明白,如果自己不一起跟着干,康熙迟早也会让自己回家养老去,搞不好自己的结局还是死路一条。

当然,正如很多历史学者所说的一样,哪怕“三藩之乱”真的升级到“四藩之乱“,最后的赢家也只会是康熙皇帝。

只可惜,历史从来都不可能改变,至少孔有德的桂林兵败自杀,还能让他在《清史》上留下一个“大清忠臣”得“好评”,也许,这也是为什么孝庄会收孔有德女儿孔四贞为养女的原因吧!

三藩之乱是指哪三藩 第2张
  

三藩之乱失败原因

提到三藩之乱,不得不提一下为什么三藩之乱最终会失败。这一场整整打了8年的战争,开始的战局对三藩是非常有利的,甚至整个南方都差不多被三藩给占领了。

但在1676年以后,整个战局就往清朝倾斜了,一旦三藩陷入到了持久战的战争泥潭中,那么这就注定了他们的败亡。

虽然吴三桂等三藩试图以“反清”来取得百姓的支持,但是吴三桂亲手杀死南明皇帝,吴三桂背叛明朝,三藩血腥镇压南方的种种汉奸行为,已经让他们彻底无法洗白了。

甚至于,不少百姓们对三藩的恨,要多于清朝。没有了百姓的支持,三藩注定只能失败。

其次,三藩内部矛盾重重,在三藩之乱中,他们的军队并没有做到协同作战,而是被朝廷各个击破。三藩虽然一起起事,但每个势力都打着自己的小算盘。

而且就各方面能力来说,耿精忠和尚之信是没法和自己的父亲相比的,这不,在公元1676年朝廷大军一两次击败他们的时候,在郑经来凑热闹的时候,这二位仁兄居然就投降了。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打仗始终比拼的是综合国力,此时的清朝已经统一全国许多年,基本上稳固了政权,这从康熙平定三藩之乱中,诸如周培公、李光地汉人名将死心塌地效力就可以看得出来。

更为重要的是,清朝掌握了全国最为繁华的江南和中原地区,以这些地区的实力,是完全可以给清朝缓缓不断地输血的,充足的后勤物资、足够的银子、足够的兵员,这些都可以让清朝在持久战中取得胜利。

当然,此时的清朝,八旗军虽然已经没有入关时的“悍不畏死”,但仍然还有一批战斗力很强的军队。

康熙年间的“三藩之乱”,之所以四位汉人藩王中只有三藩参与,原因很简单,另外一位藩王定南王孔有德早在十几年前,就被南明最能打的名将李定国给打的绝望自杀了。

当然,哪怕孔有德将三藩之乱变成“四藩之乱”,他们的结局也不会好到哪里去,至多也就是多苟延残喘几年罢了。事实上,从他们背叛民族的那一刻起,他们就不可能得到一个“善终”。

三藩之乱是指哪三藩2

一、三藩之乱背景:

三藩指清初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三位藩王所辖藩镇。清朝初年,由于清朝统治者力量尚不足以直接控制南方各省,因此将汉人降将有功者分封管理在一些南方省份:吴三桂封平西王,镇守云南,兼辖贵州;尚可喜封平南王,镇守广东;

耿仲明封靖南王,死后,其子耿继茂袭封,镇守福建。上述三方势力合称三藩。三藩在所镇守的省份权力甚大,远超过当地地方官员,并可掌控当地军队、税赋等。

三藩的建立和其势力的养成,是清廷利用明朝降将平定及镇守南方的结果。清廷入关之后,因为八旗兵力不足,为了对付农民起义军和南明小朝廷的反抗,不得不依靠明朝的降官降将充当前驱,从事招抚及武力镇压。在明朝降将中,以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吴三桂四人替清朝出力最大,所以均受封为王。

他们所率领的军队成为八旗以外的重要力量,在满清入关后为其效尽犬马之劳。经过二十年的斗争,坚决抗清的农民军失败了,南明的腐朽政权也垮台了。这时清廷把八旗基本力量放置在北方,以保卫京师及驻防各重要城池,而南方就暂让给吴三桂等去镇守。

吴三桂驻云南,尚可喜驻广东,耿精忠(耿仲明之孙)驻福建,这样便形成了三藩。三藩之外,还有一个孔有德。但是孔有德在同农民军李定国作战时失败自杀于桂林,其子也被李定国所杀,所以无人袭封,仅有一女孔四贞嫁给孙延龄,清廷即以孙延龄为将军代领其众,驻守桂林。

三藩之乱是指哪三藩 第3张
  

二、三藩之乱原因:

1、拥兵自重:

三藩各拥重兵,久据数省。平南、靖南二藩各有兵力十五佐领,绿营兵各六七千,丁口各两万;平西王所属兵力五十三佐领,绿营兵一万二千,丁口数万。吴三桂功高兵强,四方精兵猛将多归其部下。清廷又擢升其部将王辅臣为陕西提督,李本深为贵州提督,吴之茂为四川总兵,马宝、王屏藩、王绪等十人为云南总兵。三藩势力几及全国之半。

吴三桂初镇云贵,清廷曾准予便宜行事,云、贵督抚全受他节制,所除授文武官员,号称“西选”,“西选”之官几遍各地。当时有“西选之官遍天下”之说。顺治十七年,云南省俸饷九百余万,加以粤闽二藩运饷,年需两千余万。邻近诸省挽输不足,则补给于江南,致使清朝财赋半耗费于三藩。

耿精忠袭封王爵后,纵令属下夺农商之业,“以税敛暴于闽”,纵使其部下“苛派夫役,勒索银米”。又广集宵小之徒,因谶纬有“天子分身火耳”之谣,妄称“火耳者,耿也。天下有故,据八闽以图进取,可以得志”。

尚可喜在广东令其部属私充盐商,又私市私税。广州为对外通商口岸,“每岁所获银两不下数百万”。尚可喜对清廷比较效忠,但年老多病,将兵事交其子之信。尚之信素性桀骜,横暴日甚,招纳奸宄,布为爪牙,罔利恣行,官民怨恨。又酗酒嗜杀,常在其父面前持刃相拟,所为所行,日益不法。至此,三藩各据一方,互通声气,广布党羽,实际上已成为割据势力。

2、矛盾众多:

以往史学界对三藩之乱众说纷纭,或者认为它是一场“清廷与其‘老牌奴才’之间的‘大火并’”,或者认为它是明清之际民族矛盾的继续和发展。因此,需要对三藩之乱的性质再做一些分析和考察。

三藩在变乱后发布的檄文中,指斥清朝统治者“窃我先朝神器,变中国冠裳”,声称要“共奉大明之文物,悉还中夏之乾坤”,这正是利用了当时的社会形势,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

三、三藩之乱经过:

1、清廷撤藩:

康熙帝决定撤藩三藩。早在顺治死时,吴三桂拥兵北上入祭,兵马塞途,居民走避,清廷恐吴三桂生变,命其在城外张棚设奠,礼成即去。

2、起兵江南:

1673年(康熙十二年)十一月至十五年四月。战乱不断扩大,吴三桂兵出三贵,进据湖南澧州、常德、岳州、长沙;清军云集荆州、武昌、宜昌,但不敢渡江撄其锋。孙延龄叛于广西,罗森、郑蛟麟、吴之茂叛于四川,耿精忠叛于福建,台湾郑经渡海进兵福建漳州、泉州和广东潮州,提督王辅臣又叛于宁羌,击杀清陕西经略莫洛。

四方震动,人心动摇。康熙帝欲亲征,经议政内大臣密议谏止。清军东征西讨,顾此失彼。随后尚之信又叛于广东,总督、巡抚俱附之,清廷增兵两江。

三藩之乱是指哪三藩 第4张
  

3、天下响应:

清政权统一大陆后,民族矛盾在全国范围内依然普遍存在;阶级矛盾这时已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也继续存在。因此,当吴三桂刚一举起反清旗帜,明皇室以及郑经集团、部分汉宫、汉兵和少数民族上层人士,一些地区的农民、奴仆都迅速做出反应。

4、相持阶段:

1676年(康熙十五年)五月至十七年七月。以王辅臣败降平凉为转机,形势向有利于清军发展。随后,因郑经部争据福建漳、泉、兴、汀等地,耿精忠腹背受敌,仓促撤兵请降。

尚之信也相继投降。孙延龄又被吴世璠杀于桂林。于是,清军集中兵力进逼长沙、岳州,吴三桂聚众固守。两军在江西吉、广东韶关、永兴和广西梧、浔二州及桂林等湖南要地反复争夺。清军将帅每多观望,旷日糜饷,在军事上仍处于相持阶段。

5、平定云南:

1679年(康熙十七年)八月至二十年十月。1679年(康熙十七年),吴三桂在衡州称帝,国号大周,但未能改变叛军的困境。同年秋,吴三桂病死,形势陡变。叛军无首,众心瓦解。其孙吴世璠继承皇位。清军趁机发动进攻,从此叛军一蹶不振,湖南、广西、贵州、四川等地逐步为清军攻陷。

但马宝、胡国柱等叛军仍困兽犹斗,节节顽抗;满洲将帅仍多迁延,以致时逾两年,清军才进逼云南,康熙二十年底,围攻省城昆明。吴世璠势穷自杀,余众出降,三藩之乱终告平定。

四、三藩之乱评价:

这次平叛战争的胜利,清除了地方割据势力,避免了一次国家大分裂,有利于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同时中央集权制力量得到加强,提高了抗御外敌的`能力。

吴三桂等人发动的起事,虽然打出了“兴明讨虏”的旗号,赢得了不少汉人和对满清朝廷心怀不满的人支持,得以在短短的时间内席卷长江以南地区,但由于他曾经亲手引清军入关,亲手杀害永历帝,实乃无以自圆,所以并未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再加上其根本目的在于搞分裂割据,起事诸将皆为其朋党,吴三桂一死,登时土崩瓦解。所以其失败是必然的。

康熙若能以史为鉴,认真吸纳历史经验教训,制定一个比较完整详细的撤藩计划和被撤藩的藩王的待遇安排等等,历时八年的“三藩之乱”本来是可以避免的。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