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

来源:靓丽范 3.42W

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

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1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提出了人性善、仁政和王道等理论,他向上继承和发展了孔子及战国之前的思想,下启宋明理学,在中国哲学、思想史上占有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他的思想大胆而革命,保守争议,那么是对的吗?我们先看看他的思想。

《孟子》中记载”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孟子的仁政思想是以他的性善理论作为基础的,他将统治者统治的合法性溯源于天;

借助天的权威,从君王、人民、和大臣等各个角度提出了德治,安民、保民,任贤使能等具体措施,以达成他的王道理想。

一、对于君王

孟子首先提出了义利之辨,对于君王要实施义,对于百姓要给予利。

君王若只求利,则上下交征利,导致国家危亡,所以君王应该要带头施行仁义,给予百姓利,百姓就能丰衣足食,老有所依幼有所养,百姓就能习得礼仪,社会就会相亲相爱,国家则会安定富强。

其次君王施行仁政就要对修己和治人的两方面进行提升。但两者的对象和标准都不同,德行的对象是针对自己,治人的对象则是老百姓;

关于修己和治人的标准,徐复观认为个人修己以“仁”这个最高理想作为标准,这是儒家思想的传统;

而治人则是“置民以法”,是社会一般人的生活约束,是以人民能够达到作为依附的,对于修己而言,这是最低的标准。修己上,孟子设置了大丈夫人格,以独善其身和兼济天下为统一。

总之孟子既强调执政者德行的重要性,又强调“以民为本”的重要性。

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
  

二、对于百姓

孟子继承孔子的“庶富教”的养民、安民、教民思想,提出了保民、教民思想。

《孟子》载“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由此可以看出保民思想包含了孔子的养民、安民思想。

孟子养民思想中最重要的是经济措施——制民之产。

《孟子》提到“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 故民之从之也轻。”只有保证人民的生存后,然后教以人民礼义“。

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 则近于禽兽”。如果只是满足物质条件,而不对民教化,人就好比禽兽,所以保民是基本的保障,教民是必要的措施。

三、对于大臣

首先在大臣的任用上要尊贤使能,和当今社会一样,大臣需要德才兼备。

孟子提出“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孟子这一思想是民本政治思想的体现,官职高低不再完全由身份地位决定,即使是平民,只要有德有才就能参与国家的政治治理。

孟子所在的战国时期已经开始任用平民为士大夫,纵横家张仪,秦国大将白起都是出生于平民。

四、对执政者权力的限制

对于执政者的权力,孟子溯源于天。

在《孟子·万章篇》记录了他的看法,“万章 日:“尧 以天下与 舜 ,有诸?”孟子日 :“否 ;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 。” “然则舜有天下也 ,孰与之 ?”日 :“天 与之 ”。

万章说尧拿天下授予舜,有这么回事吗?孟子回答天子不能拿天下授予人,只有天能授予天下给舜。

所以一切权利来源于天,不能私相授受,天会以实际的行动和工作来表示,那天意究竟如何表现呢?

《孟子 》在此引 了《太誓 》“天视自我民视 ,天听自我民听 。” 也就是说,天意通过民意表现出来,政治权利的根源来自于民意,因此政治权利的正当性就取决于民心的向背。

孟子曾经让梁惠王勃然变色,可见他的`思想的气魄。孟子说“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

。”易位“在这里是指在同姓宗族中再立一位君王,即君王昏晕,反复谏诤仍不听取,那么就在同族中另立君王,并非后面王朝的推翻统治的含义。

孟子思想的革命性不可谓不新,就算是如今也是大胆的思想。所以很多学者认为这是孟子的民本思想,以民心民意作为政权合法性的标准。

五、小结

孟子的政治思想也是仁政思想,继承了孔子的德政思想,并提出了各项具体可执行的措施,为后世的政治发展启发了思路。

有学者认为孟子的政治思想并非只是个理想,而是在文景之治时切实实现过,并且收获了文景之治的盛世。

可见其思想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可以践行实践的。但由于中国历史上大多数都是统治者专权,且随着在历史的发展中权力越来越集中化。

对于这样的社会现实,孟子部分的思想是有可取之处的,但仁政的思想与统治者的利益如何平衡,需要找到合适的方法,这或许是其思想大多时候未被重用的原因吧。

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2

“仁政”学说是对孔子“仁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就是“爱人”。

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就是“仁政”。“仁政”的基本精神也是对人民有深切的同情和爱心。

孟子的"仁政"在政治上提倡“以民为本”,孟子认为,对一个国家来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还说:国君有过错,臣民可以规劝,规劝多次不听,就可以推翻他。孟子反对兼并战争,他认为战争太残酷,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

在经济上,孟子主张“民有恒产”,让农民有一定的土地使用权,要减轻赋税。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 第2张
  

儒家的政治主张,认为统治者宽厚待民,施以恩惠,有利争取民心。 孔子 在对“仁”的解释中,已有关于“仁政”的.思想。 孟子 发挥 孔子 学说,明确提出“仁政”的主张。

孟子认为人只有在逆境中奋斗,才能激发出强烈的进取精神。人只有在犹患中才能生存,贪图安乐就必然会导致灭亡。孟子非常重视人格修养,他认为人生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正义”。为了“正义”可以舍去生命,即他说的“舍生取义”。

孟子的思想影响深远,他的“民本思想”成为后来改革者、革命者的理论依据。他的人格标准,激励着历代仁人志士不畏权贵,为真理和正义而勇敢抗争。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