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的缺陷是什么

来源:靓丽范 2.67W

商鞅变法的缺陷是什么,商鞅变法在我国古代变法史上居于重要地位,尽管商鞅最终并没有得到一个圆满的结局,但也推动了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下面我们来具体看看商鞅变法的缺陷是什么。

商鞅变法的缺陷是什么1

商鞅变法阻碍了秦国本土治国人才的诞生。

战国时期需要的人才有两种,一种是能带兵打仗的将军,这个秦国不缺,本土盛产很多,第二种就是治国人才,这些人才秦国每个朝代都缺,秦国的大环境也决定了秦国本土培育不了这种经世之才。

为何如此说?这是因为商鞅的变法阻断了这种人才的诞生,能治国的经世之才无一不是知识超群,博览群书的主,但是商鞅的变法只给了秦国年轻人两条路走,要么当兵,要么种地,想要读书那是不可能的。

一个人即使天分再高,如果后天不读书,不学习,那么他面临的结局只有一个,那就是越来越不行,想要有治国的才能,根本没有可能,就像我们曾经读过的《伤仲永》。

这其实也是秦国为什么名将很多,但是治国的丞相却只能从山东诸侯国引进的原因,不得不说,商鞅本身就是士子,却把秦国想通过读书成才这条路完全给堵死了,不可谓不狠,这也是商鞅变法最为致命的坏处

商鞅变法的缺陷是什么
  

秦国历代君王孜孜不倦的向山东诸侯求贤弥补了商鞅变法的缺陷。

通过秦国每个时代都会有山东士子的大才蹦出,我们可以推测出来,从秦孝公开始,在山东六国中搜寻能治国的人才,已经成为了秦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秦国的历代君主,都能从茫茫人海中找寻到自己需要的治国人才,这决定了秦国即使培育不出能治国的人才,它也不会衰亡,因为自己培育不出,能挖来为自己所用的,就是自己的。

我们不能武断的认为,秦孝公对于商鞅变法的这个严重弊端不清楚,通过秦国统一华夏的历史来看,秦孝公应该也认识到了这点致命的坏处,但想要强大就要付出代价,有坏处当然也有弥补的方法,值得庆幸的是秦国君主找到了。

当商鞅变法强大了秦国之后,不断从山东诸侯挖来经世之才,本国又不断培育出能打仗的名将,这三点从根本上保证了秦国统一华夏,也只是时间的问题,毕竟秦国这台战车,征服天下的条件已经具备,差的也就是向前走了。

商鞅变法的缺陷是什么2

尚法不尚术

商鞅重法,申不害重术。所谓的“术”是指君主驾驭臣民的方式,术的运用可有效避免臣民出现蒙蔽君主等行为。

商鞅忽视“术”的作用,造成的后果便是只要对国家立下功劳便会得到封赏,受到尊崇。

但也会存在私自立军功的现象,如果君主对此不严加管控便会出现很多奸猾狡诈的权臣,范围扩大后会威胁到君王的'权力。

以爵授官

以爵授官是指根据杀敌数判定官爵地位的高低,杀敌一人可加封爵位一级,杀敌数目越多爵位也越高。

想要做官只能通过在外杀敌的方式,最后管理国家治理的人一众皆为武将出身,这种方式限制了更多文人贤士的进言。

而武将擅长抵御外敌,不一定擅长治理内政,治理国家既需要文人也需要武士,商鞅变相否定了文人对国家治理的作用。

同时,商鞅提出的部分法律过于严苛,导致民众无法接受,民众间也积攒了一定的民怨。

长此以往,人们精神高度紧张也会失去对耕种或服役的热情,国家经济直接受到影响。

商鞅变法的缺陷是什么 第2张
  

法律实施的过程确实合理的“术”和循序渐进的教化过程,只是依靠惩罚制度让百姓直接认识到后果的可怖性,许多百姓实际上无法理解法律的真正内涵和实施的意义。

法律存在的漏洞只能凭借百姓自己摸索甚至付出犯罪的代价才能理解法律的真实限度,所以这种严苛法律管制下的平和社会只能停留在表象。

重农抑商的理念由商鞅提出但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它的弊端也逐渐暴露出来。

重农抑商的社会发展理念一定程度阻碍了商品贸易的发展,人人重视小农经济,反而抑制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最终导致中国经济落后于西方国家,百姓思想极度封建固化。

商鞅最终的悲剧结局也证实了变法的缺陷。

变法实际上只维系了君主的个人权威,百姓失去了个人自由和独立思想,没有个人价值,人们只能服务于君主,人性逐渐被摧毁,个人意志被泯灭,个人无法保护个人的性命。

法律面前,所有人都是孤立无援的。尽管商鞅树敌无数,但他切实为秦国的强大做出了不可否认的贡献,尽管实施过程确实道德情感,但也不能完全否定他做出的改革作用。

热门标签